查看原文
其他

骗贷、滚利、被套,现金贷终于出事了!但消费金融的骗局仍在!

2017-04-12 七月的MiuMiu 网贷之家


网 贷 专 栏
网贷人的思想阵地,只提供干货


文/七月的MiuMiu

 (本文系作者独家授权发布原创作品,未经网贷之家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现金贷终于出事了。


没错,在受到一顿口诛笔伐的围剿后,现金贷的命运终于在一夜之间骤然而下,变得如一年前的“校园贷”那般岌岌可危。


然而,这距离它的兴起,也不过一年时间。


4月10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第八条特别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治理,促进合规稳健发展”提出了具体的三大要求。


除了P2P、校园贷以外,现金贷的“第一次”光荣地献给了这份指导意见。


很多看过这份指导意见的人都说,现金贷接下去的命运很有可能像他的前辈“校园贷”那般,拦腰斩断。而也有很多人说,问题的爆发时间只是其次,现金贷的兴起,本就在走着与“校园贷”一般的不归路。



2016年3月,郑州一名在校大学在山东青岛纵身一跃,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一跳后不久,“校园贷”美好的终于被世人揭开,混沌的乱象就像喷发的火山一般,覆盖了整个借贷业。


人们难以想象,一个刚迈入20岁的年轻人,是如何与“百万债务”这样令人费解的事实联系在一起的。很多人不知道,那些表面打着以解决学生正常学习生活为旗号的校园贷,暗地里做的却是高利贷的勾当。


在翻阅过去的资料中,我们可以频频看到这样的信息:


一名在校借款女学生,可以不经过任何复杂的申请手续和风控审核,只要抵押上自己的裸照,便可成功借取数千元贷款;


由于年利息高达70%甚至100%,有超过4成的借贷学生选择以“拆东墙补西墙”的反复借贷行为解决欠款问题,这些拆东补西的行为的结果就是,一笔不足5000元的贷款,常常在历经几个月的滚利后,直接飙升至10万元的惊人数字;


在催收团队散播舆论、公开裸照的威慑下,这些借贷大学生的家庭,不是被迫还清所欠债务,就是不得不以报警来收场了之。


除了这些耸人听闻的故事以外,校园贷还甚至发展出“传销”一样的组织性行为。被传销洗了脑的学生,不断地拉着周围的同学入伙,而随着借贷总额的不断升高,这些人的“创业基金”也从几千元一路涨到到几万块。


这一切的一切,让校园贷的波及的范围直线扩大。据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数量共有3600家,而如果按2600多万名学生来看,那么校园消费金融市场在这一年的客群基数及市场规模在千亿元左右。


但世事,却总是盛极而衰。


“校园贷”在飞扬跋扈的一年后,终于被一纸书令打入冷宫。而他的小弟——“现金贷”,却成为了这个山头的新掌门。


在监管和舆论的双重夹击下,校园贷在2016年下半年开始销声匿迹。截止2017年4月,全国从事校园贷业务的平台已不足47家。但这些平台的去向却并不是单纯的消退,而是选择了转向与校园贷类似的“现金贷”。来自校园贷的“基因”被输送到新业务中,这些所谓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更换了一个名称而已。


“其实,现金贷是在中国被玩坏了。”一家国内现金贷机构负责人曾直言。


这个起源于英国的微额现金贷借款业务,在中国的处境莫过于此言。在原生本土,英国监管部门对于这个由“发薪日贷款”延伸开来的业务有着诸多规定。首先,现金贷借款额不能超过借款人月薪的25%、借款服务费每天不能超过借款额的1%,其次还款总费用(借款利息)不能超过借款本金两倍,以此来减少风险高溢价的发生。


而这一基本概念在中国却视若无睹。大部分现金贷平台为了占住市场业务量,所放出的贷款要远远超过借款人月薪的25%的这一风控警戒线,就如同校园贷一样,现金贷也开始了“高风险高利息”的危险路径。


目前中国微额现金贷业务主要分成三项:借款1000元7天后还1050元,借款1000元14天后还1100元,借款500元7天后还525元。主要服务于中国7000万不同蓝领职业群体。这些职业群体包含了快递员、送餐员、司机、厨师、理发师、房地产经纪人等并不具备经济基础的“次贷”人群,他们每月收入仅在4000-5000元左右,但常常要背负2000-3000元贷款。


而这种看似雪中送炭的超短期微额信贷,利率也相当不菲。以1000元7天还1050元的现金贷业务计算,其对应的年化收益可高达约260%。


职务性收入过低、还款压力陡增,只能让这些蓝领阶层同样走上与校园贷一样“借新还旧”的路子。而在这些复杂的因素交织下,稍有不慎,中国的现金贷就会演变成大范围、系统性的风险爆发现象。


或许我们曾不止一次读到像“年化600%,人死方能清债”、“辱母杀人案”这样的人间惨案,但这在庞大的现金贷市场里,却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从校园贷到现金贷,怎么看都只是一碗换汤不换药的饮品,而由同一种配方做出来的同一种味道,又如何谈得上是突破或是转型?



校园贷与现金贷的异曲同工之妙,还在于它的身上始终捆绑着这样三只“彼此依偎”、“互相取暖”的蚂蚱。


而其中最大的一只就是平台自己。


在众多运营者眼里,微额现金贷看似“利率”极高,但经营压力却绝对不低。一位平台负责人算了笔账:若100人借了1000元14天期借款(14天后理应偿还1100元),平台等于拿出10万元借款本金,而假设最终只有90人还款,机构实际收到的本金利息为9.9万元(1100×90),等于是业务亏损。


这位负责人坦言,自己最关心的两个财务数据,一是借款量,二是坏账率。这决定了自家的业务能否在短时间内突破盈亏平衡线。


而大部分平台在业绩连连亏损的情况下,只能牺牲最基本的风控底线,另辟蹊径。


“目前,多数国内互联网金融机构引入的,恰恰是违背行业规则的大额现金贷业务。”一位从事大额现金贷业务的机构负责人表示。这类业务年化借款成本约在30%-40%,虽然表面上低于微额现金贷,但考虑到它借款额相对较大,借款期限又长,加之取消了借款上限限制,其实际利息收入甚至比微额现金贷更高。


而这,也成了“悲剧”的开始。


“其实,整个大额现金贷业务行业坏账率高达15%-20%。”这位机构负责人透露。一方面,大额业务的自然风险溢价本身就高,借贷人常常会因为创业失败或是生意遭遇波折而导致无法还款;另外,由于现金贷不存在抵押物,而部分平台为了快速提升业务量,更是将风控形同虚设,导致大部分借款人都能通过简单美化个人财务信息,就可申请到大额现金贷款。


“这决定了大额现金贷业务同样是刀口舔血,游走在高风险与高收益之间。”机构负责人表示。而为了盈亏平衡,即使在知道后果的情况下,他们也不得不一次次用这样极端的方式覆盖坏账率,求一个表面的宁静。


而在业务报表难看时,他们更是不惜成本地借助这根绳链条上的第二只蚂蚱——中介的力量。


“在我们当地,每年至少有6000人涌入现金贷行业。”某现金贷平台三线城市分公司经理表示。这些人平均月收入高达上万,远远超过当地人均收入。


放贷量的急剧增长,让另一个行业悄然诞生。线下贷款需要信贷员和销售员,而线上贷款,同样开始出现“中介”。他们在这条产业链上,扮演着“形象包装”的角色。在被称为“网贷口子”的各大联络群中,招揽客户。


“每单提成可在5%-10%。”一位贷款中介人员称。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寻找“潜在客户”,帮助贷款用户“包装资料”,从而解决简单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些中介人员在各地上千家平台现金贷平台中均有“风控内线”,并且对于每家平台风控要求了如指掌。他们与内部人员联起手来,轻易地怂恿一个个客户,为现金贷平台提供源源不断的贷款群体,但同时也将风险一步步送进了整个产业链的深处。


暴利且精密的流水线运营,让这个乍听之下并不起眼的职业,在2016年里成了最大的“高薪黑马”。在某些二三线城市,一个5个人的小公司,仅仅靠着贷款提成,便可在一年之内盈利数百万。


而那个在最后才知道事实的蚂蚱——贷款人,则反倒成了整个链条中的定时炸弹。


在很多资料中我们都发现,在被中介拉过去借贷之前,这些贷款人都不会知道利滚利的效果会如此巨大。“借1000元,一周后还1100,感觉只多了100元”,一位贷款者说。因为金额基数并不大,加之很多平台均以“日息”、“月息”做为宣传噱头,导致用户对利息的敏感度不断下降。


而一旦按照正规方式计算,这个利息就立刻变得惊人了。


“全国78家较知名的现金贷平台,平均年利率基本在158%左右,最高的“发薪日贷款”年化利率甚至可达600%。“一位业内人士说。


这致使在现金贷款人的案例中,由于利滚利,而不得不借新还旧,最终家破人亡的故事比比皆是。


很多刚毕业的小伙子,没抵住诱惑先向平台借了一万元,一年后连本带息加滞纳金,变成了4万元。出于害怕,这些人只得再次向新的平台借款,用来垫付第一家平台的钱,然而没过多久,这个数字便直接滚到了8万元。于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在一次次故技重施下,原本的1万元最终最终进化成了几十万元这样可怕的数字。


也许现在读来是故事,但事发当时却是真正的事故。平台、中介、贷款人,一场三足鼎立的戏在这个本就繁杂的城市里不断上演,然后宣称着是整个时代“消费金融”的进步。



也许很多人会说,校园贷经过去年的整治后,已趋向正轨;那么现金贷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回归正道,不正是一件好事么?


想法固然没错。但还有一句话讲得更好:吃一堑,还得要长一智。


我们不能寄托以每一次的牺牲流血和后来的力挽狂澜,来证明我们的果断有力及智慧,而放弃在第一次的教训中,便琢磨好第二个美好开头的机会。


校园贷和现金贷的差距说大可大,说小又很小。不同的定位人群、不同的业务模式,也许的确会带来不同的场景化运作和不同的风控模型,但从根本上来说,两者犯的却都是“教育缺失”的错误。


很多校园贷的贷款女大学生,仅仅为了一只口红、一个包包,就走上了裸条的不归路;现金贷的蓝领则因为迷恋3C产品就借新还旧,举债享受。他们缺失的是“财商教育”。


校园贷和现金贷的中介群体,联合风控人员怂恿贷款人,从中抽取提成;同时倒卖信息、暴力催收,致使众多贷款人不得不逃遁、跳楼甚至杀人。这些中介人缺失的是“人性教育”。


而身为平台运营者,为了美化数据,抛弃最基本的风控底线,用高利率来掩盖高风险,让行业一次次地站在刀尖上舞蹈,这些人需要的是真正的“专业教育”。


其实在4月10日银监会指导意见发布后,有篇稿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文章里说,校园贷经过整治后已经软着陆了,那么现金贷的风暴为什么不温柔些呢?


我们善于发现错误,却也仅仅善于“发现”错误。校园贷与现金贷的问题,已然不在于谁温柔,谁猛烈;谁生存,谁死亡。


若不对这根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重新的清理、教育,任何一个所谓的新金融形式,都将只是一具莫须有的壳子。壳子里忙碌的终究是这群人,受害的也终究是那波群体。


那么,即便是在整治完校园贷现金贷后,也总会有下一个、下下个美其名曰为新金融的“××贷”诞生,施行同样的作风,开拓同样的市场。


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离下一个骗局,还会远吗?


作者:七月的MiuMiu 微信公众号:江湖Miu论(JulyMiuMiu)


欢迎大家踊跃来稿。

将您的文章发送至:

editor@wangdaizhijia.com

也许你的文章就会出现在这里!



来源 | 网贷之家专栏

声明 | 登载文章内容仅供传递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来源网贷之家。


>>>>

推荐阅读


现金贷首次被银监会点名:做好现金贷清理整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